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建设 > 正文

廉政建设

周俊凡,杨心怡:坚持问题导向 破解高校日常监督难题

作者:周俊凡,杨心怡发布时间:2021年05月14日 10:36点击:

监督是纪检监察机关的基本职责、第一职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化党内监督,重在日常”。做好日常监督、破解监督难题、整肃高校风纪,是高校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当前,高校日常监督不同程度存在三个“不到位”——


一是思想不到位。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认识不到位,日常监督工作就难以落到实处。思想不到位主要表现为:对能力提升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的意识不强,导致业务不精、不会监督;日常监督对象大多是自己的同学、同门、师长,碍于情面,不愿监督;瞻前顾后,怕得罪人,怕被监督对象“秋后算账”,不敢监督。


二是覆盖不到位。高校日常监督工作没有做到全覆盖,只关注招生、基建、物资采购、招投标、财务、人事等传统重点领域,对其他领域的监督重视不够;只抓“关键少数”,对普通党员、普通教师、非党员专家学者的监督重视不够;重视事中监督,预防性的事前监督和查漏补缺的事后监督还比较薄弱。


三是执行不到位。监督探头不够亮,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没有精准揪出;监督拳头不够硬,在处置发现的问题中,存在偏宽偏软、打“感情牌”现象;监督“后劲”不够足,没有针对发现的问题举一反三,日常监督的警示教育作用发挥不够。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高校纪检监察部门必须着力强化责任意识、创新方式方法,做实做细日常监督——


强化监督意识,织密监督网络。通过日常教育和学习培训,切实提高高校纪检监察干部的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增强监督本领,强化监督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高校要按照监察体制改革要求,织密监督网络,实现对公权力和公职人员的监督全覆盖,消除权力监督的真空。同时突出重点,紧盯“关键少数”。高校有着自身特点,除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外,还有一些廉政风险较高的群体,包括非党员、非领导干部科研项目负责人和研究基地带头人,人、财、物、基建、招生等重要岗位的一般干部。这些群体容易成为监督盲点,应纳入到监督的“关键少数”范畴。


整合监督力量,形成监督合力。一要整合专职和兼职纪检监察干部力量。目前高校纪委委员和各二级党组织纪检监察干部一般为兼职。在强化专职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兼职纪检监察干部力量,延伸监督触角,打通监督“最后一公里”,将监督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细;二要整合纪检监察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力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高校要综合纪检监察、审计、财务、工会等部门力量,建立和完善相关职能部门的有效衔接机制,使监督力量更集中、监督范围更广泛、监督效果更明显;三要整合校内和校外纪检监察部门力量。一方面,要借鉴校外纪检监察部门经验,安排学校纪检监察干部以跟班学习、协助参与监督等方式,学习校外纪检监察部门的先进监督理念和监督方法。另一方面,要借助校外纪检监察部门力量,遇到情况较为复杂、执行有压力、推进有阻力的监督任务时,可请求上级或属地纪检监察部门介入监督。


丰富监督手段,提升监督效果。在日常监督中,要因事制宜,综合运用各种监督手段精准监督,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应综合运用建档画像、检查督促、督促巡视巡察整改、会议监督、提醒约谈、谈话函询、考核评议、警示教育、廉洁家访、派驻监督、审计监督、民主监督等各种监督手段,强化对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增强监督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提升监督效果。同时做好日常监督“后半篇文章”,通过纪检监察建议书、警示教育、民主生活会等形式,深刻剖析问题,认真整改、查漏补缺,最大限度发挥日常监督的综合效用。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上一条:何扬波,刘忠耿:创新体制机制 打造专业稳定的高校纪检监察队伍
下一条:唐贤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筑牢“不想腐”思想堤坝

关闭